·訪問舊版
当前位置:首页>內頁欄目 > 最新动态

父親心魂 永駐同濟 —專訪李國豪校長長女、李歸華女士

来源:同济大学香港校友联谊会|时间:2013-5-10 23:52:02|阅读:

 

閆澍

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這位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小夥子走入同濟園的那一刻起,他的名字——李國豪——就和同濟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早年受教於同濟,後又得同濟師長推薦負笈德國,在二戰的炮火中加冕“懸索橋李”的稱號,遂少年成名——同濟造就了他的前半生;學成報國,雖經亂世而不拔,一手教書育人,為重建同濟求賢若渴、延攬英才,一手又肇創中國無數工程奇跡,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上海南浦大橋、蘇通長江大橋、上海寶山鋼鐵廠……一件件傑作中無不飽含他的睿智;國門初開,他又幾乎僅憑一己之力,恢復重建了同濟與德國的傳統合作交流,並親手將同濟重塑為國內一流高等學府,使昔日“國立同濟大學”再次揚名神州——他的後半生成就了同濟。無怪乎,同濟人皆稱其為“同濟之魂”。微斯人,誰又可堪如此尊譽!

                                                            ——題記 

時值李國豪校長百歲冥壽之際,日前,筆者陪同同濟大學香港校友聯誼會理事長陸旭女士、副理事長餘立佐先生一道探望了李國豪校長的長女、旅居香港多年的李歸華女士。

李歸華女士是李國豪校長的長女,因生於李校長歸國報效的途中,因此得名“歸華”。與李歸華女士見面的第一印象,便是覺得她與其父神態、容貌酷似:勁聳的雙眉、略突的顴骨、厚重的嘴唇……不由讓人追憶起每年開學典禮時那位身著白色短袖襯衣的矍鑠老人鏗鏘有力的發言:“願諸君善用時間,鍛煉體魄……”李歸華女士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隨夫移居香港以來,經常往返香港、上海兩地,探望父親和繼母林鳳棣老師。交談中,我們也有幸窺知了李校長身前鮮為人知的故事點滴。

儉以養德,貫以終身 

“勤儉是我們客家人的傳統。爺爺早年就下南洋謀生,家中只有奶奶照顧一家老小,經濟拮据,因此,爸爸少年時生活是十分清苦的。每週他只有七個銅板的菜金,即使這樣,他還要儘量省出一些以補貼家用。建國後,雖然他被聘為教授,後來還當選了學部委員(院士),可是每個月工資的相當一部分要用來支持我的四位叔叔和姑姑讀大學,剩下的錢剛剛夠養家糊口。那時候爸爸幾乎沒有時間放在家庭上,多靠媽媽忙碌操持一家生計。”李歸華女士望著擺在客廳最顯眼位置的李國豪校長的彩色照片,回憶著六十年前的那番生活景象。“我的母親葉景恩醫生是德國醫學博士,兒科見長,是位印尼華僑,從來沒有做過家務,剛剛隨父親返國的時候連中文還都講不好。即使如此,為了讓父親能夠全心投入他的教學和研究,媽媽一面每天要應診加班,一面還要應對家庭瑣務,而開銷又是有限的,所以日子過得也是比較緊巴。在勤儉持家這點上,直到現在,我們作子女的都像極了爸爸,客家人嘛。後來爸爸上了年紀,有一次自己到寓所前買荔枝,買半斤。與他熟稔的小販揶揄他,老先生,你這麼大名望,又不缺錢,幹嘛只買半斤啊。爸爸說,我只要嘗嘗味道就好了,半斤足夠了。”

自強不息,德被後人 

1973年下半年,李歸華女士隨夫高孔和先生移居香港。甫抵香港,舉目無親,語言又不通,只能靠丈夫做雜工的微薄薪金度日。“那時爸爸剛剛結束隔離審查,仍處在被監管狀態,境遇未見明顯改善。好在我從小在爸爸嚴苛的教育下也是‘苦’過來的。我們夫婦兩人從基層工作做起,一點點打拼,終於改善了生活,在香港站穩了腳、紮住了根。現在回想起來,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爸爸沒有、也沒有可能給予我們子女什麼,但是他卻早早地為我們植入了一種精神,一種自強拼搏的精神。爸爸當初也是一個人赤手空拳到德國去的嘛。”李歸華女士的最後一句話,講得輕描淡寫,仿佛四十年前的艱辛就如塵埃一樣被她輕輕拂去,但卻越發讓人感悟到那個影響了幾代同濟人的背影是如此的厚重。 

“爸爸治學嚴謹,對子女和學生的督導極為嚴格,但是語言往往十分和善。即使批評我們,總是在最後和顏悅色地解釋:我今天講這些,是覺得如果你能夠有所改進,一定會對你的將來大有裨益,希望今後能引以為戒。”雖然李歸華女士已是滿頭華髮,但是父親的影響至今仍深深地鐫刻在她心上,“為人正直,永遠不要盛氣淩人。這是爸爸對我們兄弟姐妹的教導,我們一直恪守著,即使我遠在香港,即使爸爸已經走了這麼多年,我也從未有一日逾越爸爸的這條教訓。”

父親心中有個夢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美籍華人、世界著名工程設計大師林同炎先生訪問上海,想邀請李國豪校長出山,成立以二人名字命名的工程顧問公司。李校長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既可以為同濟取得經濟上的收益以改善教師的待遇,還可以為以工程見長的同濟人搭建一個施展抱負的平臺,更重要的,也暗合了他希望中國的工程設計創意能夠走出國門的心願。於是,李校長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成立了“上海林同炎李國豪土建工程諮詢有限公司”,曾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先生還親自為公司題匾。這也是國內最早以名人姓名命名的、與國際全面接軌的設計機構,開一代先河。林同炎、李國豪這兩個名字,對國際工程界而言,即使任意拿出一個來也是世界級的影響力,而以兩人的名字同時為公司冠名,可謂一舉就將這所公司推到了業界最前沿。當時李校長僅用“李國豪”三個字就為同濟爭得了數量相當可觀的權益,其在國際工程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現在,這家“祖父級”的工程諮詢公司仍然屹立於強手如林的上海灘,並已將分公司擴展到了國內十餘個省市。林同炎李國豪工程顧問香港有限公司也開始在港澳工程諮詢界嶄露頭角,力促中國工程設計施工企業與國外同行的交流。“事在人為,只要用心做,一定能把事情做好。這是爸爸經常說的話。我很希望同濟人能把以爸爸名字命名的這間公司做大、做好,因為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它不僅關係著同濟的聲譽,更孕育著爸爸的一個願望、一個夢想。”我想,現在滬港兩地的林李工程顧問專才攜手合作,為拓展中國工程設計走出國門的機會而積極工作,也是在圓老校長的這個夙願吧。 

“我今年六十七歲了,以前我總是覺得,除了爸爸以外,我和同濟的淵源並不太深。以前每次同濟大學香港校友會邀請我參加聚會、參加活動,我還挺不好意思。直到後來有一天,一位年輕的同濟校友對我說:李老師,李國豪校長是同濟的心、同濟的魂,同濟人永遠的旗幟;您在香港,就是我們在港同濟人的主心骨。我這才意識到,爸爸對同濟的影響是如此深刻,在一代代同濟人心中的位置是如此的重要,而我作為他的女兒,身上烙下的同濟印記早已是無法磨滅的了。”李歸華女士臨別的寄語更讓筆者這位同濟晚輩心中產生了共鳴。我甫入同濟園時,老校長在開學典禮上講述他踏自行車鍛煉身體的故事;老校長駕鶴西遊後,我輩同儕在小廣場上祭奠先賢的一幕幕場景又歷歷在目,如同發生在昨日一般。 

文革後,李國豪校長重新主持同濟大學工作之初,便宣導並親自組織實施了同濟大學的“兩個轉變”,把同濟大學向一所以理工為主兼有醫科的多科性大學轉變,向以聯邦德國為重點和各科技先進國家進行廣泛合作交流的國際學府轉變。卅年間,同濟大學在李國豪校長、吳啟迪校長、萬鋼校長等歷任校長和現任裴鋼校長的帶領下,在保持我校土木建築方面傳統優勢的前提下,整合、恢復和發展了理學、電子、機械、汽車、醫學、生物和文史哲等多種學科和院系,重建為一所成熟的綜合性大學。時光如梭,轉眼間三十餘年彈指一揮間,李國豪校長也離我們而去八年了。如今,同濟大學作為中國“卓越大學聯盟”的發起者再次蜚聲海外;同濟大學立足於與德國高等教育界的傳統友誼,已經將校際合作成果成功拓展至法國、芬蘭、義大利、英國等歐盟各國,並開始擴展美洲、亞太等地的校際合作機會,成為中國高校融入全球高等教育合作的典範。老校長目光如炬,高瞻遠矚,我們至今仍在老校長當年指出的道路上穩步向前,收穫碩果累累;自同濟創辦伊始便植根於校園的、源自德國文化的嚴謹守時和中國傳統的恭儉誠實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同濟人自覺而自願地秉持並繼承著。從這個意義上講,八年來李校長從未離開過同濟園,也從未從我們每一個同濟人身旁走開。今年413日是李國豪校長百歲冥壽,就像女兒懷念著父親一樣,我們身在香港的同濟校友願和遍佈神州大地、在各條戰線上為國拼搏奮鬥的同濟人一起,深深緬懷這位將畢生心血和精力無私奉獻給同濟大學的老人。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作者為同濟大學香港校友會秘書長)
 

 

Copyright © 2001-2010 by Tong Ji University Hong Kong Alumni Association
同济大学香港校友联谊会 版权所有